姓名: | 肖伟亚 | |
领域: |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 |
地点: | 广东 深圳 | |
签名: |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349
- 博客访问:4518306
为何成功学从神坛走向廉价哲学 来源:rdms360.com作者:给力咨询-肖伟亚发布时间:2013-1-17点击:131次 前几天给力咨询团队应朋友免费门票邀请,去参加了一次徐鹤宁的所谓成功学。给力咨询对成功学的理解从我们进入到出来的观念一直没有改变,即所谓成功学只是一种廉价哲学罢了。“成功学”进入中国也就20年时间。最早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被引进,它的基本理念是发展成员建立渠道,但是很少输出产品。培训讲师利用“成功学”来输出情绪。它的优势在于,所讲理论对每个人都简单易懂。
所谓“成功”书、“成功”讲座层出不穷,催生出一大批所谓“成功学”的成功者和痴迷追随者。激励出以快速成功为名的传销借着“成功学”来蓬勃发展,连李阳英语也要用成功学模式搞得很疯狂才成功。这些与“成功”相关的火爆生意,无不是建立在国人走捷径急于求成的欲望上。据调查,中国有81.3%的人读过成功学书籍,86.5%了解过所谓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但只有1%的人才有所谓成功。因为这种成功是建立在以人为阶梯结构的模式上的。比如老师捧学生学生抬老师,所谓大师都是说该领域成功大师颁奖,一代接一代去复制。“成功学”往往在现场输出某种情绪,制造日常不敢做的行为来以此突破所谓障碍,利用中国人性的弱点变成“大师”们会鼓励学员用极端的方式来释放,比如与陌生人拥抱、在公众面前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大声唱歌。而一旦要讲道核心内容上时就那么几句总结的所谓成功秘诀,整个会场过程都是用大量的铺垫和游戏等等形式做自己课程和广告项目的推广,造成很多理性点的人很反感,总感觉浪费时间。“成功学大师”都擅长集体催眠,在一个群体狂热的环境里,人们更容易被大师们的口号所感染。不需要输出多么严谨的逻辑,受训者只要大声喊出口号就可以自我信服。所谓成功也就是用这些现场疯狂失去理智人的钱包去支持高额培训费用让这名“精神导师”短时间内就暴富了,自然就多了更多所谓成功学“案例”去继续忽悠下一场。在徐鹤宁的某个案例展示环节中出现了一个4岁小女孩,跟随全家一起学习成功学,学者大人的样子又蹦又跳喊口号。不排除极个别的人接受大师的训练后赚到钱了,但是,绝大多数的成功榜样都是大师们包装出来蛊惑大众的。在中国,真才实学的大师不是没有,是少之又少。目前,还活跃在国内“成功学”舞台上的大师们,基本上都是些“忽悠”大师,我知道这样说会得罪他们,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另外,各种美式的欧式的“成功学”融合加入中国自有的厚黑学元素,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式成功学”,“成功学”正在慢慢掉入厚黑的泥淖,成为利益追逐竞争中的一种借口。“成功学”,作为情绪输出的有力工具,往往被用于人们潜力的激发。权钱至上的社会里,一夜成名、暴富的例子屡见不鲜,无数人开始幻想寻求一条成功的“捷径”。他们开始勤奋地修炼“成功学”,但却往往看不到终点。 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本次成功学中常常提到这个行业属于教育培训产业,但却以教育之名强行输灌他们在教育行业的自我成功,强行说成符合所有行业成功可借鉴的模式,以此引鱼上钩“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事实,如果真像这样整个国家都变成成功学的疯子了。比如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试想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呢?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呢?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呢?难道学了成功学就100%都能成功吗?其实在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时,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铺垫他人赚钱的活动机器。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灵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急躁情绪中,成功学讲师已然成功,众多追随者渴望成功,醒悟时发现周围没几个成功。 成功学的强盗逻辑:卡耐基说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是“经济的哲学”。拿破仑·希尔说乔治·克拉森的《巴比伦富翁》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改变”。汤姆·霍普金斯在人生征途上屡战屡败,最后一笔积蓄投给了“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的培训班。“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是在遇到安东尼·罗宾之后,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因为“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而张锦贵则被陈安之评论为:“张锦贵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压力的华人讲师。”只有成功学大师才能评论成功学大师,而圈外的人则要么举头仰视,要么敬而远之。成功学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如果分析一下成功学的基本讲义和惯用词,你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安东尼·罗宾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决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拿出行动来;第三,观察一下哪个行动管用,哪个行动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则修改之,以能达到目标为准。”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讲义,理论上当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说明你的行为有偏差,而不能说明这些公理不正确。成功学善于比喻、善于利用生活细节说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说法叫做“心灵鸡汤”,美国人则把这叫做“便利店哲学”,即为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确道理,加之用高科技词汇、营销术语和现场肢体语言来强化这种价值认同。所以成功学的本质就是宗教内核的价值认同文化,从美国发端的成功学无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机会成功”。而在中国的成功学传播过程中,宗教话语变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献”、“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词汇和刻意营造的环境气氛让某些成功学培训笼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这或许是传授者的预设,也或许是受教者的误读。在课外,执着的电话问候、拜访、倾谈和换位理解,也成为成功学的标准手法。毫无疑问,习惯于中国传统沟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学面前会被极大震撼,越执着于含蓄沟通或者越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叹服、小心翼翼地尝试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但,这就是成功学吗?其实这只是把不要脸把一件细小的事情做到极致的情感营销而已,难道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就比这些毛头小伙的所谓成功学大师的策略要少吗?能量要少吗?!这就是为何很多人开始不买成功学的账原因,开始走下神坛沦为廉价哲学的开始。从本次活动的数据就可见一斑:大会1/3的票是免费送人的,开场后开始陆续有人离开,下午时又少了一批人,到晚上的分享会就更少人了导致老师的出场计划临时取消。 很多追随者视“成功学大师”为精神导师,以他们署名出版的“成功学”类图书便是“心灵鸡汤”,让简单廉价的哲学带领他们逃避自由与现实。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81.3%的国人读过成功学书籍,了解过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这些对自己未来的成功有促进作用。“成功学”图书往往冠名《**如是说》、《**的智慧》、《超级成功学》等,了解出版业的都清楚作者大都是雇佣写手而已,他们只是利用网络上的文章,摘抄整合,既没有署名权,也不会得到版税,只有廉价的稿费。目的都是宣传他们渴望成功,成为能收取昂贵培训费的下一个导师,继续兜售廉价的精神哲学,他们信口雌黄、大话连篇,编织着一个个成功故事,包装着一个个神奇的成功榜样,他们踏着无数渴望成功的人的躯体迈向虚幻的成功! 用给力咨询的方法论来看成功学:豪无疑问,保险和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以个体能力、沟通能力作为第一武器的人员,他们自然成为成功学的试水者。随着整个社会从集体体制向个体自由的趋势转变,成功学也因此在其中茁壮生长起来。但并不是完全说成功学一点价值也没有,在完成历史阶段使命的同时开始泛滥,要不所谓成功学也不会整合发展到包含灵修、心里学、两性哲学等等方面。所以给力咨询认为成功学只适合做服务行业的和在一线做开疆拓土的销售人员。其它则不适合浪费时间嫌疑。成功确实是有方法的,但绝不是上几天大师的成功激励课,看几本“成功学”大师的书就能实现。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坚持不懈,努力向上游,比别人付出更多,才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有人把“成功学”比如为在一条狗的尾巴上绑上一串点燃的鞭炮,听完“成功学”大师的课程就像那条尾巴上点燃了鞭炮的狗一样疯狂和亢奋,但当鞭炮响过一段日子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渴望会发生的奇迹也不会发生,原来怎样还是怎样。“成功学”却只能输出廉价哲学,成员从现场获得感染力,却难以提炼出具体的行动策略! (给力版权所有:本文仅作为项目绩效辅导之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中国知名系统研发与创新管理实战专家,首创研发价值链咨询模式。从战略到执行体系锻造者Q23995205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